园区将是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战场。数据显示,当前,全国2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了约12%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时消耗了约11%的能源。园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承载着绿色低碳转型的责任与使命。

“园区是绿色低碳最好的应用场景。”9月10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同期举行的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上,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秘书处、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主任宋雨燕指出,园区转型不仅关乎能源消费与产业升级,更关系到国家“双碳”战略的落地成效。

园区绿色转型并非“千园一面”

“当前,不少国家级经开区已经将建设零碳园区作为目标任务,推动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园区规划应当坚持‘三一’原则——1/3生态、1/3生产、1/3生活,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统一。”宋雨燕介绍说,一些开发区正通过布局绿电直供、分布式新能源和储能设施,加快构建智能化能源系统;在交通方面,推广新能源车充电网络和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在建筑方面,推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智能管理系统应用。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碳排放,也为企业节能降耗创造了条件。

除基础设施外,园区的产业和企业转型也在加快。宋雨燕介绍,目前,国家级经开区中已有900多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涵盖化工、制造、装备等多个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降低能耗和排放,同时探索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新市场。

园区还为企业提供政策与平台支持。例如,一些地方开发区已出台绿色招商图谱和低碳产业清单,引导绿色企业落户;同时推动建设能碳管理大平台,帮助企业实时监控能源和碳排放,实现减排数据可视化。

“未来无论是清洁能源、碳管理平台,还是ESG体系建设,都将在园区率先试点和推广。”宋雨燕说。

值得注意的是,园区绿色转型并非“千园一面”。她认为,东部沿海园区能源消耗集中、产业链完备,更加迫切需要数字化赋能和精细化管理;而中西部地区资源条件独特,更适合发展绿电直供、新能源发电和储能技术应用。

业内专家指出,园区绿色转型不仅是环保要求,更是产业竞争力的再造过程。通过“低碳+创新”的双轮驱动,园区有望在未来形成一批绿色产业集群和新质生产力高地。

零碳园区建设进入加速期

工厂和园区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载体。据了解,我国现有工业园区数量超1.5万个,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超过2500家,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30%以上。

近年来,我国零碳园区建设进入加速期——中央政策频出、地方实践落地、技术与资金支撑逐步完善,为“双碳”目标赋能提供了支撑点。

自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地区率先建成零碳园区,并提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在能源绿色转型、产业脱碳、基础设施升级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通知指出,零碳园区将推动可再生能源直接供应、科学配置调节资源、强化需求侧管理,打造零碳园区示范样板。

在顶层设计与相关政策支持下,各地纷纷加快布局,我国零碳园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据统计,当前,已陆续有多个省市发布了各自特色的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建设方案与发展制度安排。如江苏省2024年出台《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省内各地则细化到“零碳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近零碳工厂培育”等,并对试点给予财政/技术支持。南京市江宁区为国家级碳达峰试点,突出“能碳虚拟电厂”与光储充示范。昆山、南通等地对“近零碳工厂”有奖补细则。再如山东省发布省级《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目标到2027年建设若干省级零碳园区,把单位能耗碳排放指标、清洁能源占比、工业固废利用率等列为评判要点,要求形成示范带动效应。青岛等地被鼓励承担标杆示范角色。

“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青岛探索形成一批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推动更高质量发展的青岛模式,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推进。”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王希泮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2.1%,能耗强度远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通过滚动实施三轮“四减四增”行动,总投资102亿的中电建即墨海上光伏(一期)60万千瓦首批实现并网,全市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60%。同时,大力推进“双碳”产业的技术创新,如海湾化学等4家企业荣获国家重点行业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称号,澳柯玛、双星等8家企业入选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67家,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南京江宁:以不到南京市4%的能耗,创造了20%以上产值

通过规划引导、技术创新和政策保障,园区正逐步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窗口。会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江宁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振介绍了江宁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区在探索建设“零碳园区”的创新路径。

“碳达峰试点倒逼我们必须在另一个维度上重塑江宁开发区发展。”张振说,江宁开发区以不到南京市4%的能耗,创造了20%以上的产值和外资外贸,成为全国少有的“无化工、无用煤、无两高”开发区。

“现在有一句俗话,叫世界的尽头是能源,能源的尽头是电力。”张振介绍,江宁开发区的工业能耗电力占比达70%,因此,推动绿色环保,能源转型是关键准则,方法是综合用能结构和新能源的潜力实施点线面推进。

首先,数字降碳。江宁开发区能碳虚拟电厂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接入负荷200兆瓦,构建了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智能微电网,形成了节能降碳收益的闭环。

其次,能源降碳。江宁开发区对照国家零碳园区六大指标八大任务,全力推动六大板块零碳园区建设,拉动投资30亿元,一年半的时间竣工两座50兆瓦的储能电站,全市最大的全绿电光储示范站一体化的项目投入运行,累计实施非空调柔性改造30余吨,光伏210兆瓦,充电桩1300多根,年度增幅均20%以上。

最后,工业降碳。江宁开发区推动市场主体节能改造,并接入了区域微电网,制定全省首个园区近零碳工厂的建设指引,年度实施75个源头替代项目,年度培育了20家零碳工厂、两家碳中和工厂、1家国家数据绿色中心,规上工业增加值低至2.9立方米每万元,工业固废利用率达99%。

此外,绿色招商也成为江宁开发区的一大特色。张振表示,秉承开放创新是破题的钥匙。

“首先是引入社会资本助力低碳产业的商业运营,其次是推动场景建设和绿色产业的双耦合,制定了低碳的招商图谱,发布了两批次的环保招商清单。目前,新招引项目达到50个,投资额超过310亿元。完善低碳环保服务和低碳技术创新双引擎,设立了‘双碳’集聚区,支持环保产业的孵化。”他介绍,为构建一流的绿色营商环境,江宁开发区出台了年度预算1亿元的绿色政策,发布了全国首批园区ESG报告,参与编制全国首个园区ESG团标,免费实施了28项产品碳足迹测算,编制发布了全国首个园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清单。“绿色是我们的硬杠杠,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要做绿而强。”张振说。

从实践可以看出,零碳园区已成为我国“双碳”战略的重要承载体。零碳园区既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集中区域,也是新技术应用和新模式推广的理想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