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7-13日,联合国人居署主办的“第九届世界城市论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隆重召开。作为“第九届世界城市论坛”官方交流会,“SUC可持续新城新区倡议暨SUC可持续城市与社区论坛”于2月11日下午在大会“新城市议程厅”隆重举办。会上正式发布“SUC国际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与示范社区”首批名单,陕西延安作为发展中城市入选首批“SUC可持续发展国际示范城市”。
延安地处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2300年建城史。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直就有“三秦锁钥,五路襟喉”的美称,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特殊性的地理位置,及长期以来自然、历史和人为影响的原因,导致其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延安属于西部发展中地区,一直以来,依托明显的能源资源综合优势,构筑了以石油、钢铁、化工等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对传统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粗放发展方式使延安经济发增长乏力,严重制约经济社区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延安市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生态环境修复、城镇化建设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延安市领导高瞻远瞩,做出以南泥湾和延安新区两地以SUC标准为引领,创建SUC可持续发展国际示范的决定,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建设,打造生态文明的典范。
南泥湾
南泥湾开发区位于延安市区东南45公里的汾川河上游,辖南泥湾镇、麻洞川乡、临镇镇三个乡镇,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规划控制面积1347平方公里,总人口4.17万人。森林覆盖率87%,平均海拔1230米,全年无霜期130天左右,年降雨量为500—600毫米,平均气温较延安市区低2—3℃。
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是中国农垦事业发源地,革命旧址众多,生态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文化旅游资源禀赋良好。开发区内现有毛泽东旧居、中央垦区政府、359旅旅部等知名红色旅游资源。
南泥湾开发区按照“统一规划、基础先行、民生为本、生态为要、产业兴镇”的发展战略,围绕“红色南泥湾、陕北好江南”的总体定位,以军垦、农垦文化和自然资源为依托,以红色教育、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和特色小镇为主导,建设以南泥湾镇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开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南泥湾大开发区核心区、带动区和辐射区,将南泥湾开发区建设成为集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现代农业、健康养老、现代科技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区。
开发区遵循“尊重自然、传承精神、还原风貌”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按照“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农民参与、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力争把南泥湾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实验区、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红色教育培训首选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延安新区
延安新区位于清凉山北部,群山环绕,面向延河,眺望宝塔,控制面积3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人口20万。规划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地方特色、高点定位。以公共服务、金融商贸、教育科研、高新产业等功能为主。
依据“保护圣地,疏解老城,建设新区”的空间发展战略,延安中心城区未来主要建设新区,并加强老城改造和历史文化保护。新区先后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和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体系初步形成。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突出“功能、产业、民生、生态、交通、文化、安全、特色”等方面的内容。注重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和清洁能源的利用;注重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综合管廊和公益事业建设;注重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城市产业培育,增强城市发展后续动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节水型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努力将延安新区建成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生态新城。
2012年4月开工以来,已完成造地2.4万亩。规划体系形成,6条新老城连接线以及28条市政道路及配套综合管廊全部建成,5所学校开始办学,延安大剧院、学习书院、为民服务中心建成投用,1.3万套的保障房、安置房和商品房及配套的幼儿园、商业街将于2017年下半年陆续交付使用,综合三甲医院、鲁艺生态公园、文化公园、人民公园和山体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正在加紧推进,延安大学新校区、延安大数据产业基地、双创社区等项目陆续开工,水、电、气、讯等配备到位,新区城市形象初显。
延安城市的发展和新区的规划建设得到了中央领导、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2015年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延安考察调研期间,亲临新区视察工作。在各级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延安新区的发展建设得以快速推进。
延安政府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区,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新城、生态家园,努力让延安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